翔云优配,网上炒股配资开户,炒股配资平台查询,在线股票配资开户

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

關于伊泰

印象伊泰

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泰集團”或“公司”)成立于1988年3月,是以煤炭生產、運輸、銷售為基礎,集鐵路、煤化工為一體,以房地產開發、現代農牧業為互補的大型清潔能源企業。
公司發起成立的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B股)上市。伊泰集團在2024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49位,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27位。截至目前,伊泰集團共有直接和間接控股子公司74家,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員工6300多人。業務分布已延伸至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新疆、海南、四川等20多個省區市及香港地區。
公司被國家原煤炭工業部評為“現場管理最佳企業”,榮獲全國煤炭工業優秀企業“金石獎”;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聯合評為“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企業聯合會聯合評為“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單位”;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的企業;五次榮獲“中華慈善獎”,榮獲“全國紅十字模范單位”稱號,并獲得“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內蒙古自治區首屆“主席質量獎”、首屆“慈善獎”;以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漿態床工業化技術”為核心的“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煤炭生產
伊泰集團堅持“以煤為主、多元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戰略,通過淘汰落后產能、資源整合和現代化礦井建設,形成了以酸刺溝、紅慶河和塔拉壕3座千萬噸級礦井為核心的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公司現擁有9座優質生產礦井,采空區災害治理項目3處,生產能力超過6000萬噸/年,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100%。公司建立了安全長效機制,煤炭生產連續多年保持零死亡,實現了煤炭生產“安全、綠色、高效、集約化”。
公司以保障能源供應為己任,廣泛開展綠色智能開采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聯合華為等高科技頭部企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實現生產煤礦智能化全覆蓋。公司高度重視優化煤炭綠色開發體系,加大科研力度聚焦和攻關煤矸石綜合利用解決方案,酸刺溝煤礦、寶山煤礦、大地精煤礦被評為國家級綠色礦山。

煤炭運銷
伊泰集團以打造高質量現代化供應鏈體系為目標,加強關鍵物流節點布局和物流資源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公鐵聯運物流運輸體系。其中,投入運營的自營鐵路4條:呼準鐵路(準東線全長191.79公里、呼準線全長237.94公里)、酸刺溝煤礦鐵路專用線(全長26.85公里)、紅慶河煤礦鐵路專用線(全長9.6公里)、大路工業園區鐵路專用線(全長7.99公里);參股鐵路5條:浩吉鐵路、準朔鐵路、新包神鐵路、蒙冀鐵路、鄂爾多斯南部鐵路。公司在鐵路沿線設有西營子、準格爾召、暖水、公溝等發運站和酸刺溝、紅慶河煤礦快速裝車站,在優質煤炭富集的納林廟地區建成了全長152.49公里的曹羊公路及多條礦區公路,在秦皇島、京唐港、曹妃甸等港口設有貨場和轉運站,形成了極具競爭優勢的“產運貿”一體化運營模式。目前,公司自營鐵路煤炭集運能力超過了1億噸/年。

煤炭深加工
伊泰集團在做強煤炭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煤炭清潔利用和內蒙古自治區促進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的相關政策,從2002年開始,攜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進軍煤液化產業。2006年,伊泰集團相對控股40.4%成立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推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煤間接液化技術產業化。2009年3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6萬噸/年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示范項目,是“十一五”期間首個達到設計產能的煤制油示范項目。2017年6月,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建成了120萬噸/年煤基精細化學品項目,3個月內裝置達到滿負荷運行,運營管理能力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公司煤化工產業通過自主開發煤炭間接液化制油技術和產業化,形成了近200萬噸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產品的產能規模。在“雙碳”背景下,公司煤化工產業正在向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市場領域進軍,推進α-烯烴、特種油品、功能材料等石油化工不宜獲得產品的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建成了2萬噸/年高碳醇、50萬噸/年費托烷烴精細分離、10萬噸/年費托蠟、1萬噸/年氧化蠟、千噸級特種蠟、千噸級α-烯烴等項目,實現與石油化工差異化發展。
公司加強科技研發與對外合作,擁有伊泰上??苿撝行摹⒁撂┟夯虏牧涎芯吭汉椭锌坪铣捎图夹g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了研發創新機制和研發創新團隊;開辟全球招募化工事業合伙人平臺,建立多種合作模式及靈活的成果分享機制。截至目前,已經與國內外多家知名院所及企業開展碳基高端共聚材料、碳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碳基新能源材料、碳基光學材料、碳基表活性材料和碳基相變材料等領域的合作研究,以實現從煤到材料,從多碳到低碳、零碳為轉